近日,河南省儿童医院凭借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,成功救治了一名因罕见“双主动脉弓畸形”导致呼吸困难的新生儿甜甜(化名)。
从“无法呼吸”到放声啼哭,从“病因成谜”到精准拆解血管环,医疗团队为患儿重新打通了“生命通道”。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,不仅彰显了医院在新生儿疑难病症救治领域的卓越实力,更是对医学初心的生动诠释。
呼吸困难,情况危急
甜甜刚出生便陷入了“呼吸困难-插管-无法撤机”的恶性循环,严重的二氧化碳潴留、气道分泌物淤积持续困扰着她,时刻威胁着她的生命。外院给予一段时间的呼吸支持治疗后,病情仍无好转,后被紧急转入河南省儿童医院早产儿监护室。
致病真因,迷雾层层
入院后,医疗团队立即为患儿完善相关检查。心脏超声提示卵圆孔未闭,影像学检查显示食管闭锁可疑,胸部CT进一步揭示食管局部狭窄,电子鼻咽镜提示上气道梗阻、先天性喉软化,但这些都难以解释甜甜如此严重且持续性的呼吸衰竭症状。
面对这一复杂病情,早产儿监护室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,力求明确病因。
呼吸科通过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,发现气管远端存在外压性狭窄;消化内科在胃镜下对食管狭窄处注射美兰液,排除了瘘口可能。
真相大白!三维影像揭露“致命血管环”
最后,随着心脏CTA三维重建的结果,真相终于浮出水面。清晰的影像显示,甜甜患有“双主动脉弓畸形(DAA)”,两条主动脉弓如“铁环”一般,紧紧包绕着气管和食管,右降主动脉异常走行,形成致命压迫。
双主动脉弓畸形(DAA)伴右降主动脉,是一种胚胎期主动脉弓发育异常形成的血管环。外压性狭窄导致气管、食管受压,发病率极低。由于闭锁的弓段无血流信号,超声检查显示困难,如果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远端闭锁,与镜像右位主动脉弓难于鉴别时则极易漏诊。
2小时,精准拆解“致命血管环”
明确病因后,甜甜迅速被转至外科监护室,胸心外科随即开展了 “血管环矫治术”。
术中,麻醉团队使用纤细导管,为甜甜建立生命通道,确保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稳定;胸心外科专家利用高清影像设备精确识别血管环的位置形态,根据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和路径。整个手术历时2小时,在团队的默契配合下顺利完成。
14天,康复出院
术后,甜甜被送回外科监护室密切观察。在精心的治疗、护理下,术后第1天就顺利撤去有创呼吸机,4天后改为鼻氧管吸氧,口服喂养良好,第14天顺利出院,回到了父母的怀抱。
作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,河南省儿童医院在新生儿、早产儿疑难病症救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。
成立于2015年的早产儿监护室,是河南省首个早产儿救治科室,用精细化管理刷新河南省早产儿救治记录:胎龄24周的“央视宝宝”、体重仅500克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均在这里成功救治。
科室开展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(NO)吸入技术、早产儿神经膈肌通气技术(NAVA)、早产儿体外膜肺(ECMO)、早产儿儿腹膜透析术、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等,不断提升救治能力。同时,借助ECMO联合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、亚低温治疗、近红外光谱脑氧合监测技术等,实现了早产、新生儿脑损伤预警提前72小时。
此外,科室还通过基因筛查、建立MDT诊疗中心、创新“脐静脉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(PICC)—母乳库—个体化营养”三位一体营养支持系统、开展家庭参与式护理及智能随访等一系列举措,使危重早产新生儿的救治成功率居全国前列,全方位提升了医院在早产儿领域的救治水平,筑牢中原地区危重早产儿、新生儿救治的终极防线。
来源:早产儿监护室